效率规划新方案

个人在效率规划方面(+笔记整理)笃行的是轻量级。倒不是说自己有多么地不喜欢使用工具,而是用过的一些工具(Things, Clear, OneNote, Evernote等)都专精一门,以致入口太多,使人无暇顾及而产生碎片化的感觉。

于是现行的方案是:

1. GTD:纸笔 + macOS自带的Stickies+Calendar;

2. Notes:

a. 短笔记/生活笔记(需随时查询):iOS自带的Notes + Web端的Workflowy;

b. 笔记(记录在案):Org-mode(Dropbox同步);

c. 文献:Org-mode(Dropbox同步)。

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对于Notes的记录管理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时间管理上对于我这个拖延症患者并不是特别给力。

大学的时候,机缘巧合读了李笑来的一本书,彼时仍然中二的我虽然觉得这本书讲得蛮有道理,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领悟与外公跟我传授的心得不谋而合,但是并没有去运用这些经验,只是花了一下午学了个双拼,大幅度提高了手机端的打字速度。

最近觉得自己非常颓废,每天日上三竿才起,还浪费大量时间在刷微信公众号上,实验上这几年来却一个project也没完成,面临毕业压力,十分头疼。早上刷手机时,恰好又看到李笑来这个名字,就去把他那本书找来又读了一遍。感觉自己在时间规划上需要有一些较大的改变,就想了一个新的方案:

1. GTD: OmniFocus 2 (masOS);

2. Logbooks (Things + Time cost + Thoughts): Day One (macOS + iOS) & Daygram (iOS);

3. Notes:

a. light: Notes (macOS + iOS) -> Workflowy (Web) (Might use Workflow + Evernote to grab);

b. comprehensive: Org-mode (masOS + windows, sync by Dropbox)

其中OmniFocus算是一个无纸化的尝试吧,看看它能否在14天的试用期内给我带来不同于Things,Clear, Outliner这类的感受;

而Logbooks则是李笑来和我外公不谋而合的建议,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实施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次微调了一下记录策略,看看自己能否坚持吧。

 

****Oct 26更新****

OmniFocus 2 试用期明天到期,试用结果是:它并不适合我。

想了想还是全部转移到Org-mode吧,即使用Org-mode来记录GTD。使用Dropbox同步后需要解决的是手机端浏览+修改的问题。两个方案,一是直接用手机端Dropbox浏览源码,一个是采用Github。由于我是学生,所以可以免费使用私人仓库,所以后者可能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案。可能需要两天时间来熟悉。

第26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现场观后感

来 Boston 几年,每次都等搞笑诺贝尔奖颁完奖后才发现自己又错过了这个活动,心颇有不甘。今天早上刷微博发现国内某伪科学媒体摆了个乌龙,搞错了这届颁奖的时间,恰好给我了买票围观的时机。正好刷到了不错的座位,晚上便驱车进城围观了一发。

感想:要好好学习折纸飞机的技术。

今年的主题是 Time,即时间。颁奖间隙时钟合唱团深情地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三幕剧:“我为长者续一秒”(大误)。

两个小实验则是共振与干涉。(感觉又学了一遍物理)

奖项总结:

生殖学奖:裤子真碍事(好像对我没什么参考价值)

REPRODUCTION PRIZE [EGYPT] — The late Ahmed Shafik, for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wearing polyester, cotton, or wool trousers on the sex life of rats, and for conducting similar tests with human males.
REFERENC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xtiles on Sexual Activity. Experimental study,” Ahmed Shafik, European Urology, vol. 24, no. 3, 1993, pp. 375-80.
REFERENCE: “Contraceptive Efficacy of Polyester-Induced Azoospermia in Normal Men,” Ahmed Shafik, Contraception, vol. 45, 1992, pp. 439-451.

经济学奖:顽石能点头(我当年本科毕业论文的脑洞果然还不够大)

ECONOMICS PRIZE [NEW ZEALAND, UK] — Mark Avis, Sarah Forbes, and Shelagh Ferguson, for assessing the perceived personalities of rocks, from a sales and marketing perspective.
REFERENCE: “The Brand Personality of Rock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 Brand Personality Scale,” Mark Avis, Sarah Forbes, Shelagh Ferguson, Marketing Theory, vol. 14, no. 4, 2014, pp. 451-475.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Mark Avis and Sarah Forbes

物理学奖:白马不招牤,黑碑引蜻蜓(突然觉得蜻蜓是能理解星际之门的高阶生物)

PHYSICS PRIZE [HUNGARY,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 Gábor Horváth, Miklós Blahó, György Kriska, Ramón Hegedüs, Balázs Gerics, Róbert Farkas, Susanne Åkesson, Péter Malik, and Hansruedi Wildermuth, for discovering why white-haired horses are the most horsefly-proof horses, and for discovering why dragonflies are fatally attracted to black tombstones.
REFERENCE: “An Unexpected Advantage of Whiteness in Horses: The Most Horsefly-Proof Horse Has a Depolarizing White Coat,” Gábor Horváth, Miklós Blahó, György Kriska, Ramón Hegedüs, Balázs Gerics, Róbert Farkas and Susanne Åkess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vol. 277 no. 1688, pp. June 2010, pp. 1643-1650.
REFERENCE: “Ecological Traps for Dragonflies in a Cemetery: The Attraction of Sympetrum species (Odonata: Libellulidae) by Horizontally Polarizing Black Grave-Stones,” Gábor Horváth, Péter Malik, György Kriska, Hansruedi Wildermuth, Freshwater Biology, vol. 52, vol. 9, September 2007, pp. 1700–9.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Susanne Åkesson

化学奖:大众式减排(没人来领奖,差评)

CHEMISTRY PRIZE [GERMANY] — Volkswage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automobile pollution emissions by automatically, electromechanically producing fewer emissions whenever the cars are being tested.
REFERENCE: “EPA, California Notify Volkswagen of Clean Air Act Violation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ews release, September 18, 2015.

医学奖:镜像止痒法(有诺贝尔得主的现场演示)

MEDICINE PRIZE [GERMANY] — Christoph Helmchen, Carina Palzer, Thomas Münte, Silke Anders, and Andreas Sprenger, for discovering that if you have an itch on the left side of your body, you can relieve it by looking into a mirror and scratching the right side of your body (and vice versa).
REFERENCE: “Itch Relief by Mirror Scratching. A Psychophysical Study,” Christoph Helmchen, Carina Palzer, Thomas F. Münte, Silke Anders, Andreas Sprenger, PLoS ONE, vol. 8, no 12, December 26, 2013, e82756.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Andreas Sprenger

心理学奖:说谎者归谬(感觉是个很正经的研究呢)

PSYCHOLOGY PRIZE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CANADA, USA] — Evelyne Debey, Maarten De Schryver, Gordon Logan, Kristina Suchotzki, and Bruno Verschuere, for asking a thousand liars how often they lie, and for deciding whether to believe those answers.
REFERENCE: “From Junior to Senior Pinocchio: A Cross-Sectional Lifespan Investigation of Deception,” Evelyne Debey, Maarten De Schryver, Gordon D. Logan, Kristina Suchotzki, and Bruno Verschuere, Acta Psychologica, vol. 160, 2015, pp. 58-68.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Bruno Verschuere

和平奖:屁话检测仪(特别致谢 Trump)

PEACE PRIZE [CANADA, USA] — Gordon Pennycook, James Allan Cheyne, Nathaniel Barr, Derek Koehler, and Jonathan Fugelsang for their scholarly study called “On the Reception and Detection of Pseudo-Profound Bullshit”.
REFERENCE: “On the Reception and Detection of Pseudo-Profound Bullshit,” Gordon Pennycook, James Allan Cheyne, Nathaniel Barr, Derek J. Koehler, and Jonathan A. Fugelsang,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Vol. 10, No. 6, November 2015, pp. 549–563.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Gordon Pennycook, Nathaniel Barr, Derek Koehler, and Jonathan Fugelsang

生物学奖:野外求生记;我要当山羊(最喜欢的一个)

BIOLOGY PRIZE [UK] — Awarded jointly to: Charles Foster, for living in the wild as, at different times, a badger, an otter, a deer, a fox, and a bird; and to Thomas Thwaites, for creating prosthetic extensions of his limbs that allowed him to move in the manner of, and spend time roaming hills in the company of, goats.
REFERENCE: GoatMan; How I Took a Holiday from Being Human, Thomas Thwaites,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16, ISBN 978-1616894054.
REFERENCE: Being a Beast, by Charles Foster, Profile Books, 2016, ISBN 978-1781255346.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Charles Foster, Thomas Thwaites. [NOTE: Thomas Thwaites’s goat suit was kindly released for Ig Nobel purposes from the exhibition ‘Platform – Body/Space’ at Het Nieuwe Instituut in Rotterdam, and will be back on display at the museum from 4 October 2016 till 8 January 2017.]

文学奖:补蝇三部曲(感觉我也能将自己抓苍蝇的经历写成书了)

LITERATURE PRIZE [SWEDEN] — Fredrik Sjöberg, for his three-volume autobiographical work about the pleasures of collecting flies that are dead, and flies that are not yet dead.
REFERENCE: “The Fly Trap” is the first volume of Fredrik Sjöberg’s autobiographical trilogy, “En Flugsamlares Vag” (“The Path of a Fly Collector”), and the first to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Pantheon Books, 2015, ISBN 978-1101870150.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Fredrik Sjöberg

感知奖:胯下世界观(有站不稳的诺奖得主的强行演示)

PERCEPTION PRIZE [JAPAN] — Atsuki Higashiyama and Kohei Adachi, for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ings look different when you bend over and view them between your legs.
REFERENCE: “Perceived size and Perceived Distance of Targets Viewed From Between the Legs: Evidence for Proprioceptive Theory,” Atsuki Higashiyama and Kohei Adachi, Vision Research, vol. 46, no. 23, November 2006, pp. 3961–76.
WHO ATTENDED THE CEREMONY: Atsuki HigashiyamaReproduction Prize: testing the effects of wearing polyester, cotton, or wool trousers on the sex life of rats, and for then conducting similar tests on the human male.

顺便附上今年的24/7:

鸭鞭形态学:鸭鞭啥样看牝户

Duck Genital Morphology: Deviant duck dicks foiled by valiant vaginas

流体力学:我们不研究固体

Fluid Dynamics: If it can flow, we study it

生物钟:时差全都怪基因

Clock Genes: Clock genes are responsible for jet lags

时间:子曰逝者如斯夫

Time: time and tide won’t wait for us

 

也谈高考择校选专业

题目中有个也字,是因为今天在微信某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高考和学校专业选择的。作者的建议是“选择难度高的专业,选择喜欢的专业,选择好的学校,刻苦读书,只争朝夕。”

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八年之前择校的画面。高三恰巧是我写博客最为频繁的阶段,事无大小,都被我像日记一般存于网络,供友人讨论。因此之后的高考、出分、择校、录取,我也都一一记录于案。当年是江苏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我的分数又是尴尬的物理 B+,使我无法简单地根据排名来判断是否能被各校录取,因此选校对我来说变得异常复杂。当时的我,手持厚厚的招生计划,搜集参考了过去好几年的录取情况,分析在我之前那上千人的理化成绩,揣度他们的择校心理。另一方面,我又对自己符合招生条件(即不要求物理 A)的学校的优势专业进行分析评估,选出那三个平行志愿,以及各自六个专业意向。八年之后来看,当时的选择也许不能令我满意,但已经是我个人条件限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解了。在这八年之中,也许因为自己一直在校园里待着,便总会思考起高考如何择校选专业这个命题。受那篇文章启发,在此我也想和大家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个命题的一些想法。当然,由于自己涉世不深,许多想法也许十分幼稚,但请见谅。

 

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对本文的对象做一个简单的声明。

首先,家庭出身方面的限定。我成长于社会中层,虽然家庭条件谈不上中产,也曾举债租房,但是温饱问题基本上还是能解决的。这样的出身决定了我的眼界,上不能达到显贵富贾的格局,下不能体会贫困山民的想法,让我来为这两类人谋划未来,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的目标人群是中层人民的子女,也就是那些中产、小康、温饱家庭的孩子们。

其次,考生的自我定位的区分。有些人有天纵之才,或聪明绝顶,或努力非凡,这种人或轻易清北,或能在高校里名列前茅,无需我来点拨。有些人则有学习障碍,我也帮不上忙。所以,本文所设定的受众,是茫茫的仅有中人之才的普通人

最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的人生早有规划,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我这篇文章对他们也是没有帮助的。

在我看来,高考填志愿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有留学意向。
    1. 如果家庭中备有足够留学资金,那我认为除非考生心性不够成熟,缺乏自理能力,不能适应海外生活,无法融入异国环境,否则笔者是非常推荐本科留学的。当然,在 A-Level 班遍地,甚至很多人高中即出国的现在,临近高考再谈出国似乎有些准备不足。不过我觉得即使是多花一年时间为留学做准备,也比现在草草择校填志愿合算得多。在国外读大学,比起在国内读,有几项优势:起点高,机会多,视野广,简历好看,多一门外语优势,少一点无关科目的浪费。
    2. 如果家庭条件一般,但还是想出国看一看,也是有几条路可以走的:找 2+2 的专业,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去欧洲一些低学费的国家,或者在一些出国风气浓厚的学校,投身数理化生,走向大坑,哦不,出国读博。选校选专业的时候,需要为此做相应的考量。
  2. 学校选择。
    1. 能去清北者,别去它校。中国只有两所 Top 2, 却有五所 Top 3, 十所 Top 5, 二十所 Top 10, 近四十所 985。清北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2. 如果同等条件的学校中有位于京沪宁穗的,一定要选这些。这些地区在文化、生活、机遇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当年被迫去了天津的我啊,说起这个话题来都是泪啊。
    3. 去学风与自己性格相近的学校。给我的感觉是北方的学校比较扎实,南方的学校比较浮躁,但换句话来说便是北方比较死板,南方比较灵活。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大学来看不能以这地域炮来一概而论。这也是我个人的血泪教训,从一个放羊式天天浪的高中去了一个学风扎实但死板的大学,真是让我痛苦了四年。(然而现在所处的学校还是这个风格的,扶额。)
    4. 如果有喜欢的专业,选择该专业中排名高,实力强的学校。排名高很好理解,可以从国内各大专业排行榜上一窥究竟。实力强这个说法细究起来比较复杂,个人认为可以从院系规模(招生人数,教授数量,国际声望),师资条件(教师资历,师生比,教学质量反馈,硬件资源)与学生去向(保研率,出国率,本专业就业率)这几个方面来建模分析。
    5. 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则选择那些基础学科强且资源广的学校。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强的学校不至于偏科严重,即使专业被调剂也不至于去一些奇怪的院系。而资源广,则是看校际资源,以及与政商各界是否有着良好的联系,对学生就业是否能有帮助。
  3. 专业选择。
    1. 选择专业时,主要可以考虑几个方面:自身志趣,家庭背景,专业适用性与实用性。
    2. 自身志趣:如果有喜欢的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专业,如医学、时尚、艺术等,那么无需考虑专业的学习成本与转移成本,选择此专业并坚持下去即可。对我来说,其实还是有那么几个特别喜欢的专业的,比如计算机,比如建筑,比如天文。然而因为自己幼稚的“不想将爱好当作职业”的想法没有选前者,因为物理 B+ 带来的择校限制没能选成后两个,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3. 家庭背景:大多数人在高中阶段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那这个时候可以参考自身家庭背景来做选择。家中从政者,父母友人或谈分析时局如家常便饭,或对纵横捭阖耳习目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的青年比常人早有一份先天的优势,更别提长辈对他后天的提携,政法相关的专业会非常适合他们。家中从商者,如有家族企业,则可选热门的经管类专业,优化自家公司的结构。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家长在其工作岗位上耕耘半生,对本行业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他们拥有的知识储备与人脉联系能为将来的奋斗减轻不少障碍。
    4. 专业适用性:也有很多人虽然对前途较为迷茫,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不想步上父母的老路。这时候,则可以想一下自己对将来想做什么是否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如传媒、旅游、科研、赚钱等,然后再挑选一些适用性较高,转移成本较低的专业,如语言、数学、物理等:
      1. 语言。语言是一个类似万金油的学科。万金油,意味着它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也意味着它需要其他专业的辅助。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广阔的眼界和清晰的头脑,为未来做储备,否则容易坠入堕落的深渊。另外,在入学之后,也需尽早明确目标,或是磨炼自我,向翻译、同传发展,或是修一份双学位,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语言优势。语言类专业的发展方向非常广泛,学英语者,可向新闻传媒、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学东亚语种者,可进日企韩企发展;学德语阿语者,可参与国际贸易;学意法西语者,可往旅游业发展;学非洲小语种者,可为中非交流出一份力。说起来我周围学语言的人非常多,都活得非常精彩。
      2. 数学物理。基础学科中有一句名言:“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生物是坑,埋葬学理的人。”我的理解是,如果想搞科研,优先学数学或物理,尤其是物理。因为物理不仅对数学的要求高,使得此专业的学生能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更为实用,不至于落入过于理想化的思维陷阱中。而且物理能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博士期间转生化的成本较低,也能避免本科期间在很多细碎知识点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欲白手起家,赚钱无数,也推荐在名校读数学或物理。有壮志者可一路读到博士,清北藤校背景的可从咨询 (Consulting) 做起,普通人学物理者可投身矿工 (Quant) 行业,学数学者则可在华尔街一战。如果不想读博,本科毕业之后转身金融或统计甚至计算机,也比该专业出来的要有优势。
    5. 专业实用性。如果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想结婚生子,衣食不愁地过完这辈子,那会计与工科的大部分专业是比较适合的选项。这也是当年我在填志愿时我妈所坚持的:第二第三志愿是华中科技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前者是机械电气强校,后者的计算机比较好。而本校她也坚持让我选了会计为第三意向。这个思路是没有错的,因为这些专业都是非常实用的学科,市场需求大,毕业后就业有保障。
    6. 在我看来,选专业,并不是选择一个能跳出自己阶级的跳板,不是说选对专业就能“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选专业,实为选择一种思维模式,选择一种工具。这种思维模式,是有可能让人跳出家庭背景这个小格局,带来超出于自身阶级的思考的。这个工具,可以是实指自己将来的谋生手段,能在自己的阶级中过得安稳,也可以是虚指数学、编程这类让自己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出现突破阶级的可能。

话说回来,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冒号,而是分号,而大学也只是个人生的一个阶段,请好好学习。大学不满意可以争取出国去别的学校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拼命实习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专业不满意可以在前两年申请转专业,也可以在硕士申请时尝试改变。这些都不是事,但是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本使自己获得机会。

荒岛书店,六年了吧

今日在知乎闲转,在一个读书相关的题目上看到一张照片:一只猫趴在书堆之上。虽然我记不住猫咪的相貌,但窗外的景象,太熟悉了,不正是荒岛么?再看作者姓名,木南,颇为耳熟。再一确认,果然是荒岛店长。不禁感慨万千。

荒岛于我,就是贫瘠的天津文化土壤中的一眼清泉,就是沙漠中的绿洲,它这座岛,一点也不荒芜,反而充满生机。

苏州的文化氛围养刁了我:小学初中附近便是蓝色书店,它一来便占据了我心中最重要的角落,也将我对书店的要求提升到高不可攀。即使它后来搬迁,萧条,但腔调总是在的。那时街对角还有文化市场,大大小小的书铺几乎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后来搬至司前街,我也没事便往弘文书店跑。古旧书店的三楼和文育山房,则满足了我淘买旧书的意愿。高二的时候,猫空还未出现,我还骑便大街小巷,画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书店地图。它的文字版隔几年还会在旁人的转帖中出现,可惜我毕业之后便一直不在苏州,文中信息早已过时了。

map

不过,做这份地图使我有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新到一个城市,便会努力拜访那个地方的书店,去天津如此,去北京面试如此,来Boston后亦如此,只是不再有这个闲情雅致来做地图了。

去天津之后,我在第一个月便骑车将城中所能找到的大大小小的书店给寻访了遍,书城,书店,还有南开校园内的两家,可惜没有一个有趣的。南开自己的图书馆也让我很失望,于是前两年我几乎抛弃了读书这个爱好。直到大三的时候,荒岛开业。

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荒岛其实也并不是很满意。毕竟空间狭小,书籍排列也不合我趣味。然而嘴上吐着槽,我却没事便往荒岛跑,看看书店进了什么新书,顺便也购买一些,让店员敲上他们的刻章。我不善交际,恐怕并没有给店长留下什么印象,积分卡倒是很快拿到了八折的优惠。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真是快要无聊到死了。大概是荒岛给了我一口水,让我活了下来。

有机全合成之美

虽然名义上我是有机方向的,但我一直都不太喜欢现有的体系。可能是自己不长于记诵的缘故吧,我一直觉得记忆那么多反应没什么必要。等到人们对有机反应机理,酶机理研究透彻了,分子模拟手段发展完善了,直接用 Machine Learning 构建一个算法,想要合成什么让电脑预测一条仿生的最佳路线即可。毕竟说起来那些复杂大分子在自然界的合成,大多是搭好框架,再根据反应活性差异有序添加特征基团么。然而每两周一次的 Journal Club 中,那些所谓最新的全合成路线,无不是先把大分子拆分成几个简单易合成的小分子,然后再用 Michael addition, DA 之类反应把这些零部件粘起来。这种路线,纵使得到结果,也因为耗费了大量步骤在上下保护基团上而耗时良久,产量颇低,除去“人定胜天”的满腔热血与有机合成的一点情怀外,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除了借此熟悉有机反应应付考试,我完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每个月要浪费四个小时在这上面。

上次轮到我讲时,我在近期的全合成文章中挑拣二三,却都是那种按部就班上保护脱保护的,十分无趣。挑来拣去,却发现一篇十步全合成 Hyperforin 的文章[1],深得我意。这个分子之前也有四组人合成过,从五十多步到35步、18步、17步,看似进步颇大,放在这十步合成旁,却都黯然失色。当时看到一篇文章[2],里面给了理想全合成的量化标准,即骨架搭建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步数之和与总合成步数的比例。这十步全合成,也是有八分理想了。

Screen Shot 2015-08-28 at 7.01.25 PM
Fig. 1. Ten-step total synthesis to hyperforin.

转眼间又轮到我讲,这次看了近期 JACS 与 Angewante 上的全合成,都无新意。组里的博后便提议我去 Baran 组页上看看他近期有没有什么新作。一眼便看到了他上个月发表的 Phorbol 的十九步合成[3]。这篇合成中,他由 Phorbol 与他组中于 2013 年合成的 Ingenol [4]相似的骨架结构得到灵感,采用同一骨架,再辅以 13 步反应添氧上异构,浑然天成,令人惊艳。我这么一个不爱有机的孩子看完全文都觉得如痴如醉,拜倒在他的通风橱下。Phorbol 与 Ingenol 的合成,思路清晰,简洁明快,不就是我梦想中的反应路线么。大分子在自然界的合成方式,理应是循着能量最低的路线而来的,换言之也是效率最高的。像这样模仿自然的方式先搭骨架再氧化还原,遵循自然规律,基本就不用考虑人为的复杂保护基团。整条路线优雅轻盈,直让人沉迷不已。这才是有机全合成美之所在啊。而且因为步数少,产率高,这样的路线便能付以实业,不再是研究经费的浪费了。

nature17153-f2
Fig. 2. 19-step total synthesis to phorbol.
F3.large
Fig 3. 14-step total synthesis to ingenol.

激动之余,我翻出上次的文献,才发现合成 Hyperforin 的 PI Thomas Maimone,正是 Phil Baran 的学生,而当时那篇给出理想全合成量化标准的文章,正是 Baran 所作。原来我一直在 Baran 迷妹的道路上行走而不自知,而越走越远。哈哈,我也认了,可以说,正是有了 Baran 的研究,才让 Keasling 与 Baran 关于生物/化学合成的辩论[5],有了存在的意义。

[1] Ting and Maimone.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0516-10519

[2] Gaich and Baran. J. Org. Chem. 2010. 75. 4657-4673.

[3] Kawamura, et al. Nature. 2016. 532. 90-93.

[4] Jorgensen, et al. Science. 2013. 341. 878-882.

[5] Keasling, Mendoza and Baran. Nature. 2012. 492. 188-189.

修车小记

都说在美帝呀,得先在国内两大高校进修过:新东方厨师学校和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烧菜与汽修,看起来都很高大上,其实仔细想想,似乎和搬砖也差不了太多:烧菜跟搭反应很像,汽修则跟修仪器差不多。在烧菜领域小有所成(指除口味以外的那些,比如装盘啊拍照啊什么的)的我,最近也开始手痒,想着跟蓝翔抢饭碗了~

其实就是车坏了,又没钱修。

去年冬天后备箱打不开的时候,去传说中附近最良心的修车铺 Longlife 检查过。作为拿着最底时薪的小砖工,看到高昂的 Labor fee 就知道得靠自己的双手了。然后就拖了一年。转眼又一个冬天过去了,不仅后备箱没修好,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许多小毛病。昨天拉人去 Costco 时狼狈地钻进后备箱手动打开它,又想着五月的 inspection 恐怕也会过不了,就觉得自己不能再拖了。

先把未来需要在车上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列个表吧:

  1. Done on March 24. Windshield wiper Blade。我前窗的雨刷尺寸为26与13,可用无骨的 Bosch Icon Wiper Blade,Walmart 价约 $20。这个需要在下一次雨天前换好。
  2. Done on May 20. 右前侧的 Front clearance light。三角形的前灯从内而外分别是 turn light,high/low beam 和 反光条,high/low beam 上侧两个小黄灯则是 front clearance light,官方型号是 WY5W,可用 Sylvania 2827LL Parking light mini bulb 代替。这个灯比较复杂的是需要将 bumper 拆下来后再换灯泡。价格约$5-6。
  3. Done on May 20. 右后侧的 Stop/tail light。三角形的后灯自外向内分别是 stop/tail light, turn light 及 reverse light。Stop/tail light 的官方型号是 21/5 w 的 Philip 12499,可用 Sylvania 7528LL Tail light mini bulb 代替。这个灯比较复杂的是拆卸时除了需要用 flat head screwdriver来撬开外壳,还需要使用 10 mm & 8 mm socket 和 open-closed wrench 将 nut 卸下。价格约$5-6。
  4. 轮胎。符合我车子的型号是 185/65R15 88H。轮胎方面我做了一番研究,一般来说米其林是最好的,Bridgestone紧接其后,而大家都比较推荐 Costco 的换胎与售后。但是由于我没有 Costco 的卡,而现在 Costco 有折扣的 Bridgestone 轮胎在 Tire Rack 上的评分并不高,尤其是雪天,而我又没钱换雪胎,所以我还是准备去坑爹的 Walmart 换 General Altimax RT43 (H- or V-speed rated) 88H 600 A A 这款(虽然没听说过这牌子,但是 Tire Rack 评分很高,雪天的评分也不错)。以后要换机油时让 dealer 定期做 tire rotation。价格约$300。
  5. Done on Apr 29. Recall。前两天收到了 front sprint NTB15-078 的recall,需要找一天约 dealer 去换。
  6. Done on Apr 15. Plate Renewal, $60, by Apr 18.
  7. Done on May 20. Inspection & Insurance, $30+500, by May 20.
  8. Oil change, $25。
  9. Air filter, $20。
  10. Done on Aug 27. 最麻烦的,后备箱。这个问题是因为 Nissan 在设计这款车型时使用了非常坑爹的线路环绕整辆车的做法(其实从换灯泡的复杂性就能看出来哈哈),而且还没有给后备箱留钥匙口。于是在车外部唯一开后备箱的方式就是按两下按钮,然后 BCM 会读右侧门上的 lock actuator 来判断是否打开后备箱。然而在 actuator 出故障的情况下,无论该门有没有上锁,它都会反馈上锁的信号给 BCM,导致后备箱永远无法用电子钥匙来打开。在论坛上找到的解决方案是换个部件 80500-EL01B 即可。至于更换,会比较复杂,因为需要使用很多工具来打开整个侧车门,用时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等。而这个部件也不便宜,一百多刀。而一直在打消我积极性的则是这个部件似乎自身有问题,所以半年或一年之后问题可能会再犯。所以最好的方法可能是使用 rocker switch 和 wire tape 将黄线与黑线短接来绕过这个电路问题。所以我想的是先拆开车门,亲眼看一下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再做决定是买这个部件还是短接吧。当时刚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找到了我车型完整的维修手册,奈何拖延症一直让我没去动手。

哎,这一套搞下来也要一千多刀。真是养不起车啊。

送别

今天的狼人杀非常过瘾,没有被首杀(大概是因为坐在舆论引导者的上家获得了隐身的能力: D),多数情况下也活过了第二轮。因为只抽到了一次平民,又被多次连为情侣,所以还体验到了各种身份组合:有独狼(险胜),双狼,人狼恋(自己预言家大神狼人,自己狼人大姐平民),人人恋(自己预言家寒仔平民,降低存在感险胜;自己女巫DP平民,和预言家配合一局胜),平民(胜利)。其实八人+法官的情况下丘比特的存在会导致失衡,但是过了一把当情侣的瘾感觉很开心~哈哈哈~

只是小伙伴离村以后,这样的局以后很难再组起来了,哎。

不吐不快

最近学校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出名了。

起因是校报上一则关于一名学生去世的消息被匿名人士发表了恶意虚假评论,无良媒体又不负责任地将不实信息进行串联报道,消息迅速在各大中文媒体上传播。(可笑的是,同校的我们居然是通过其他人的转发才得知此事。)

学校很快对此事发表了中英文声明进行辟谣,北美吐槽君以及各大公众号也对此声明做了转发。希望事件能就此平息,逝者安息。

然而这事件里有许多让人不太舒服的地方,实在是令我不吐不快。

一,假新闻的存在,新闻的意义,谣言的传播

一周前,学校对该学生去世的消息进行了通告,当时周边的反应都是诧异和惋惜,多是道一声RIP。然而一周后,这位学生的姓名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则是在一篇旁人转来的不实报道中。那时在网上一搜,这篇报道已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各大媒体、网络社区之中。我能猜测到大多数传播者都是打着新闻的旗号,就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民生”新闻一样。然而,即使这些新闻中有一些是真实发生的,我仍然怀疑对其的报道除了吸引眼球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新闻报道,是否首先需要对受害者给予足够的尊重,未经同意不得公布受害者的任何信息?最可怕的是,这些新闻中,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和这次事件一样,都是假新闻。这不仅说说明新闻人的无德,也说明了社会上有大量假新闻的受众,他们热衷于围观各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传播。这些报道下,有人言之凿凿说该地区治安糟糕,需要配枪出行(excuse me?),也有人趁机发表自己的歧视性言论。不管是圣母般地对“罪犯”进行谴责,还是当成当天的一则八卦,大家无非是一个看热闹的心态。

二,学校的处理方式

我是赞同学校对此事的冷处理方式的:对去世消息进行及时的通告,其中除姓名外不涉及死者的信息、死因;对谣言进行澄清与谴责,声明中不涉及死者姓名、谣言内容等信息。然而,有人觉得这样的处理含糊其辞,没有对死因进行交代。私以为死者并非公众人物,除了死者亲友,旁人都是局外人,本来因为不实报道而介入此事议论纷纷已是不妥,此时学校进行了辟谣,已经是为此事在公开场合中画上了一个句号。即使后续调查得到了结果,也只是对亲友的交代,没有必要示之于众了。

三,保护隐私还是防止激化矛盾

还有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除了保护隐私,也是为了防止激化矛盾。虽然这届学校领导忌惮谈论涉及种族的议题,并在此类问题上做出了过多让步让我很不爽,但是这件事如官方所说,报道本就不实,矛盾也就无从谈起。其实这种论调在国内的新闻评论中并不希见:人们总是倾向于不信任官方,转而猜测水有多深。

四,辟谣的形式

关注的各个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些对官方辟谣文进行了转发。微博上关注度较高的北美吐槽君也依粉丝提议,对辟谣文进行转发。虽然这些转发有使此事关注度扩大的可能性,但比起它对流言的消除作用,这些转发的辟谣是有正面效果的。然而还有一些公众号,比如“北美留学生日报”“波士顿华人资讯”,打着辟谣或者新闻报道的旗号,将整个事件重新挖出来,配上逝者照片、兴趣爱好、学籍信息,并将谣言全文刊出,这难道不是继续在消费死者来博取眼球,对逝者的隐私进行二次侵犯么?

 

 

 

LaTeX 笔记2

今天努了把力终于把初稿写完了。话说 LaTeX 真是超级容易上手啊,感觉看过入门手册和描述文档后,今天基本上可以脱手写论文了。

写完之后去吃了东北菜,然后回家又开始摸鱼,研究起了 Emacs + AucTeX 的组合。

受了一年成为 Emacs 高手的蛊惑,我使用了 Purcell 的配置,花了一点时间把 tutorial 读了一遍,做了笔记,并通过别人的教程将不理解的部分大致搞了清楚。之后我便按照不知道是哪个学校出的快速上手教程过了一遍。

不过这个教程的配置和我的有所不同:

  • 在 minibuffer 进行选项补完时,我只能使用RET,C-j 会导致补完失败.

还有一些教程里没有提到的 AucTeX 的特性:

  • 可以直接使用 C-c C-c 编译,C-c C-v 预览 pdf,并不需要像文中一样在 *shell* 里敲命令进行调用;
  • <TAB> LaTeX-indent-line will indent the current line;
  • C-j newline-and-indent inserts a new line (much like <RET>) and moves the cursor to an appropriate position by the left margin;
  • <RET> no indent.

感觉还蛮顺利的,下次摸鱼时可以研究一下 org-mode,以后说不定就能在 Emacs 里管理文献了~

感觉明天可以去搞这些的 Reference Card,让生活更简单一些~

继续阅读“LaTeX 笔记2”